珍宝二室掌上的风雅 —— 赏玩珍品

26件(组)

珍宝二室设立在皇极殿西庑南侧。

明清两代的宫廷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所以皇室成员一般文化素养比较高,对于工艺品的鉴赏与收藏,也是展现其高雅趣味的途径之一。

各位朋友,珍宝二室的主题是:掌上的风雅——赏玩珍品。

众多的珍品静静地沉睡在这里,好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泉水,无言但令人敬畏。说到珍品,它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

第一,材质珍贵。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软玉、翡翠、水晶、玛瑙、松石、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等罕见矿物,象牙、犀牛角、珊瑚等难得的天然有机原料。

第二,造型美。最大限度发挥原材料的质地、形状等特性,让人爱不释手啊。

第三,工艺精。均为高手匠师制作,代表一门工艺的高水平。

24F象牙镂雕双喜字大吉葫芦清中期

通盖高18.8厘米,口径2.8厘米。

这件器物用整段的象牙雕刻成葫芦样式,以镂雕及染色等技法为主。外壁上镂雕钱纹锦地,并浮雕染色缠枝瓜果、花卉、蝴蝶和蝙蝠等纹饰。四面开光,两面镂雕楷书“大吉”两个金字,另外两面镂雕“双喜”红色字。

盖钮内有螺旋套口,葫芦的腹内有“活环链”一根,活环链是没有接口的链条,上、下分别与葫芦的盖、底相连。长链上有三条小链,每条小链上又分别带有一只小葫芦,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看见小葫芦上绿色的叶子呢,雕刻极为精细。

绿色的底座也是用象牙镂雕后染色而得。

这件文物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公元1723-1795年)由清宫造办处的高手为皇室婚礼之用而制作。

这种不通过任何拼接方式,纯粹以镂雕为主制作复杂的“活环链”结构工艺,是清代象牙雕刻的突出成就。根据当时各地的不同风格特征,这件象牙葫芦虽然没有留下款识,但应该是出自广东籍匠人之手。

这件文物反映出我国象牙制品的三项主要工艺:1、镂雕工艺。2、活环链技术。3、象牙染色(也称茜色)。

25F红珊瑚狮子

高14.3厘米,长23厘米。

狮子用红色珊瑚制成。雕刻了一只站立的狮子,它三足着地,右前足抬起,张口露齿,尾部呈花枝状,为珊瑚原来形态,狮子的眼睛是用紫檀木制作后镶嵌而得。狮子下面配以镂雕山石状红木座,整件文物表现的是皇家威武之势。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成,呈枯干的树枝状,古时说珊瑚一万年才长高一寸,近代经过测量是30年长高一寸,总之生长十分缓慢。珊瑚原本是白色,因为生长的水域有红色的微生物浸入,日久天长就从外往里逐渐变为红色,所以红珊瑚的内芯是白色的,可用这个方法鉴别红珊瑚的真伪。

古时侯珊瑚与黄金等价,极受人们珍视。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一品官阶的顶戴标志是红宝石,三品官阶的顶戴标志是蓝宝石。)。珊瑚的摩氏硬度为3.5。

26F水晶带链花篮

通耳高5.1厘米,链长12.7厘米,口径8.3×6.1厘米,足径2.4×3.1厘米。

水晶雕成花篮状,椭圆形海棠花式口,腹部随形四面开光,开光内分别浮雕梅、兰、竹、菊,一并称为四君子,寓意使用它的人应该有君子之美德。口沿上两侧凸雕两个椭圆形环,其上又各套六个活环为链,正中有连接的横梁。

花篮是用一块整料制成,设计精巧,琢磨圆润,为清朝中期水晶制品的佳作。

27F水晶天鸡瓶

通盖顶高14.2厘米,口径2.3×3.6厘米,宽9.4厘米。

这个天鸡瓶所用的水晶质地极佳,无暇无斑,晶莹剔透。它的造型为立体雕刻一只天鸡,天鸡昂首挺胸,双羽披向身后,背驮一个尊式瓶,瓶盖上又雕刻一只小天鸡为钮。

天鸡是瑞兽,可以与上天沟通,尾部的羽毛比普通鸡的要长,天鸡背上驮瓶是招财进宝的意思,同时天鸡作为吉祥物,其作用之一是辟邪,它也是英雄武勇的象征。

水晶真伪的鉴定:在白纸上划一道细的黑线放在水晶后面,从正面看过去黑线有双影的是真品,一条黑线的是人工制品(仅限于区分玻璃仿水晶,合成水晶亦有重影。),所以用水晶做眼镜的镜片并不好。

28F翠白菜式花插

高24.3厘米,口径12.8×7厘米。

花插中可以插一枝或者一朵花卉,可以插许多花卉的是花瓶。

这个花插是用翡翠立体雕刻一整棵白菜,叶片肥硕,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椭圆形孔,以供插花。

翡翠制作的器物在清朝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但是多为佩饰、首饰等小件器物,象这件花插这么大的并不多见。虽然用的翡翠质地一般,水头干涩,但是却巧妙的利用了干绿色中的褐色绺纹雕琢成白菜的叶脉,并且采用了多层镂雕工艺,仿佛每一片菜叶都可以剥下来,使得层次更加分明,立体感极强。

29F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

长13.6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

插屏是指插在底座上的单件小型屏风,为观赏之装饰物。此插屏用孔雀石制成,长方形,片状。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铜,因含铜量高,所以呈绿色。

上面雕刻山水人物纹饰。正面雕刻着高山流水,在楼台亭榭之中,有两人站在山上,其中一老者拱手而立,另一童子持杖立于其身后。右下角山崖下一池碧水之中,一位老渔翁坐于船头好像在垂钓。背面雕刻的是仙鹤祥云图。

这件插屏充分利用孔雀石最显著的特征,即它那美丽鲜明的绿色来表现,有着由深浅不同绿色组成的条带状纹理,颜色鲜亮纯正,质地细密无孔,显得郁郁葱葱,富有活力。摩氏硬度为3.5,性脆。

30F描金漆多宝盒

盒高21厘米,宽21.5厘米,长26.6厘米。

描金漆多宝盒分上、下两层结构,聚集了41件精美器物。

盒内有镇纸,清朝人临写的书法小卷,还有微型字帖、水丞(盛水并用小勺往砚台里舀水的器具)、斋戒牌以及器壁很薄的瓷器(因为器壁薄、重量轻所以可以漂在水上,这种瓷器又称为“水上漂”)等物。大多选用名贵的玉石、玛瑙、水晶制成。

这些器物主要是康乾盛世制作,也有清宫收藏的宋朝、元代遗物。不仅制作工艺精湛,并且器类丰富新颖,给人无穷趣味,是清代帝王的赏玩之物。

盒外的两件分别是玉雕童子抱鼓、象牙雕刻的母鸡小鸡盖盒。

31F青玉雕十二辰

盒高5.7厘米,径10.4厘米。玉件高5.9厘米,宽4厘米。

这是用青玉雕刻的十二辰,十二辰即十二生肖,生肖做了拟人化处理,都是兽首人身坐像,身着交领长衫。十二生肖围成一圈,外配紫檀十二角木盒。

前面放了两件生肖,左面是鸡,右侧是狗,表示今年是鸡年,明年为狗年。

把十二生肖每个都安置在木座上的这种工艺称为“落窝”。这里“落窝”是指每个生肖的底部与底座同形,刚好可以完全嵌入,起稳定生肖物本身作用的这种方法。

32F芙蓉石双耳三足炉

通盖顶高11.2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4.3厘米。

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两个椭圆形耳,炉壁厚重,腹部略鼓,底为三足,通体光素无纹饰。炉的上面配有玉顶红木盖,玉顶镂空雕刻荷叶、鹭鸶,其下配有红木三足秋葵叶型底座。

清代的玉炉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做玉炉需要较大的块料,而我国出产的芙蓉石产量小,颜色与质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是很罕见的了。

33F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清中期

各位朋友,每当我介绍到这件文物时,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这件象牙套球的外径为91毫米。

象牙球从外到内,由大小数层空心球体连续套成,轻轻拨动每层都能独立自由转动,层层叠叠,玲珑剔透。每一层套球都雕镂精美复杂的纹饰,球与球之间的缝隙不过毫末之距,雕刻外层球体已经很不容易,而刻镂到内层仍然能够运用自如,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外层有团形的寿字,两个寿字之间是宝相花,宝相花源自佛教,采用了牡丹的花瓣儿,莲花的花萼组成,象征富贵连连。

牙雕、玉雕、雕漆与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手工艺。这种象牙球是广东地区传统象牙雕刻工艺之一。镂雕工艺最早出现在战国,即:出廓璧,多层镂雕据说起源于宋代,当时已经出现了两层、三层象牙套球,到了清朝末年居然达到了28层,成为我国象牙雕刻中最为考验工匠工艺水平的独特品种。有人形容这种镂雕工艺简直是鬼斧神工啊!所以象牙套球还有一个别名:鬼工球。

象牙套球是由最内层开始雕刻,每刻好一层就与外层断开,各层依靠在一条直线上的主轴相连,使得在静止时,象牙球不会塌陷。

各位朋友,您面前的这件象牙套球它有九层。

34F黄玉佛手花插清中期

高16.3厘米,口径8.2×4.5厘米,足径5.2×5厘米。

这块黄玉质地极佳,莹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此物为一立体雕刻的佛手,中间空腹,可做花插。底部配有红木梅花纹座。

佛手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因为它的形态如人手,一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有安神的功效,老人比较喜欢。

佛手因“佛”与“福”字谐音,被当作吉祥之物,经常与桃子、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35F翠卧牛

高6.6厘米,长15.1厘米,宽7.7厘米。

这件卧牛的翠材质很好,头、角及身体的一侧留有深黄色的原皮(称为黄砂皮,黄砂皮里面往往出高绿)。黄绿相衬,色泽很美。牛呈昂首卧伏状,目视前方,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巴搭在一条腿上,我们还可以看见牛尾巴上的牛毛呢,神态生动可爱。牛下面配以海水纹木座。

翠为硬玉,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因为质地坚硬,翠制品大多数为光素,也就是不雕琢纹饰。(清代中晚期更为盛行。)

36F青玉嵌宝石炉、瓶、盒(一套三件)

炉通盖高10.5厘米,足径6.5×8.9厘米。

瓶高11.8厘米,口径2.6×1.9厘米。

盒通盖高3.2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3.8厘米。

炉、瓶、盒三件一组被称为“三式”,是清代宫廷十分常见的重要陈设用品,书房、厅、堂的几案上均可设置。这套“三式”用新疆和田青玉制成。

左边是扁形的玉瓶,口、足都是椭圆形。肩部凸雕两兽衔环耳,颈部镂空凸雕一螭龙,螭龙双眼嵌红宝石,腹部在两周镶嵌的红宝石之间浮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玉瓶内插铜铲、箸,用来铲出香灰和夹起固体香料。

中间是长方形的玉炉,仿照古代青铜器制成,有盖,上有椭圆形环状钮,炉腹部及盖面上均有凸雕的戟纹和夔凤纹,两侧凸雕双龙为耳,龙眼镶嵌翠玉,在炉的口沿下,底足之上及龙耳两侧和盖顶上均有镶嵌的红宝石一周。玉炉用来燃点香料。

右边是扁圆形的玉盒,圆形口,足、盖顶凸雕莲瓣纹,中间嵌有红宝石,盒盖边沿及盒底沿均嵌红宝石一周。玉盒可存放固体香料或盛放印泥。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们欣赏一组五件用不同材质制作的鼻烟壶。

鼻烟是印地安人发明。传入我国最早用于游牧民族,当他们晚上休息时,会留人值班放哨,日间的疲劳侵袭着他们,如果不抽烟提神,很容易睡着了,但是草原上为了避免火灾又不能见明火,因此他们就把烟草晒干,碾碎装在小瓶中,困倦的时候用瓶内的小勺取出一些鼻烟闻一下,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最初的鼻烟壶是用鹿骨、牛骨制作。

后来人们又在鼻烟里面掺入薄荷油、冰片等芳香材料,提神醒脑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鼻烟因为有了油脂而变成了膏状。

到了清朝的皇宫里面,鼻烟有时又成为杀人不见血的物件。在鼻烟里掺入麝香后,怀孕的女子闻后会流产。当时母以子为贵,怀孕的妃子流产会被认为是不珍惜龙种而被冷落甚至打入冷宫。

37F翡翠鼻烟壶

鼻烟壶呈扁圆形,溜肩收底,椭圆形圈足,通体光素无花纹。(鼻烟壶工艺素朴,不装饰花纹,)烟壶盖为红色碧玺制成。

38F发晶鼻烟壶

通盖高8.1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最大3.2厘米。

灰白色的水晶上有丝丝黑纹,好似人的毛发一般,并集中于壶体一侧。烟壶扁圆形,顶上有翡翠盖,底为椭圆形。

发晶是水晶中的一种。清代宫廷常见制作鼻烟壶的晶石材料有水晶、发晶、茶晶等,其中以水晶最为常见,以发晶最为珍贵,它那包在晶体中如同黑色的发丝,闪闪发光,清晰可数,价值极高。

39F紫晶鼻烟壶

通盖高5.5厘米,腹宽3.5厘米。

用半透明的紫水晶制成。圆雕作香瓜形,其表面凸雕花朵、瓜枝等。因为把瓜切开有许多籽,所以瓜形的鼻烟壶是女子使用的,象征着多子多福。

紫水晶为水晶中颜色艳丽者。此烟壶颜色鲜艳,色泽高雅,比较稀少,加上做工精致,是极为难得的上佳器物。

40F蜜蜡鼻烟壶

通盖高6.5厘米,腹宽4.5厘米。

烟壶为蜜蜡制作,颜色黄红,不透明,有细条纹理和碎绺纹及红色的斑块。壶为扁圆形,腹部微微鼓起,通体光素无纹饰。顶上有铜镀金嵌红珊瑚盖。

41F琥珀鼻烟壶

高6厘米,腹宽3.8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2.8厘米

鼻烟壶琥珀制成,酒红色,全透明,呈扁方形,顶上有蓝色料石做盖。烟壶内还有剩余的鼻烟半瓶和象牙做的一把小勺。

壶体两面雕刻乾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亲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心锦瑟房。

署名“乾隆甲午仲春御题”。

蜜蜡为白松树脂,琥珀是红松树脂,因自然条件的变化,由液体变为固体而形成。蜜蜡的透明度低,琥珀的透明度高。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另一组六件用不同材质制作的鼻烟壶。

42F青金石鼻烟壶

鼻烟壶及盖都用青金石制成,立体雕刻成瓜形,其表面凸雕瓜果等装饰物。瓜形的鼻烟壶是女子使用的,象征着多子多福。

43F绿松石鼻烟壶

通高6厘米,口径1.9厘米。

鼻烟壶为绿松石质地,颜色通体为蓝绿色,间有铁线斑纹(有黑线的称为铁线松)。扁圆形,扁腹,腹两面均采用漆器工艺中的作法,阴琢山石花卉,并在阴线内填金。顶上有浅粉色芙蓉石盖,内附象牙雕刻的小勺。

矿物名为绿松石多为块状,不透明,质地坚硬且脆,颜色多为鲜艳的天蓝色与蓝绿色。不耐酸碱,与汗、油等接触或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会使其退色或变色。摩氏硬度为5-6。

在西方,男子会送绿松石首饰给自己心爱的女孩作为订婚的礼物,在结婚时,如果绿松石的颜色没有变化,就证明女孩是贞洁的。反之,则说明女孩已非完璧之身,男子可以以此为理由退婚。因此,女孩在收到绿松石首饰时往往不敢佩戴,因为绿松石不耐酸碱,佩戴时汗液就会使绿松石变色,因此她们会妥善珍藏。

44F孔雀石鼻烟壶

高6.5厘米,口径1.6厘米。

鼻烟壶为孔雀石制成,扁圆形,通体为深浅绿色花纹相间,充分显示出孔雀石本身天然生成的同心圆状的纹理。其顶上有錾花铜镀金托嵌红色珊瑚盖,下连以玳瑁作的小勺。底为椭圆形足,足下配以镂空雕三叶形小红木座。以孔雀石制作的鼻烟壶极为少见。

45F玛瑙鼻烟壶

高7.7厘米,口径1.8厘米。

鼻烟壶为双色玛瑙制成。直口,半透明,灰黄色玛瑙中,有天然形成的细密且不规则的暗红褐色丝状纹理。一面利用红色巧雕作一蟾蜍卧伏于山石之上,其口吐烟云托红日。另一面光素无纹饰。顶上有粉碧玺盖下连象牙匙,底为椭圆形圈足。

46F碧玺鼻烟壶

高5.6厘米,口径1.6厘米。

烟壶用半透明碧玺制成,色泽鲜艳,内含天然生成的后期碎裂纹(因受外力所致),烟壶两侧各凸雕两只蝙蝠,下配以小红木座。

47F珊瑚鼻烟壶

高6厘米,口径1.6厘米。

烟壶用珊瑚做成扁瓶形,通体红色中略有白斑纹。壶体两面一面浮雕苍松、山石、灵芝,另一面凸雕祥云蝙蝠,两侧肩部凸雕暗兽衔环耳。顶上有黄料托嵌翠盖,下连象牙匙。

珊瑚的种类繁多,颜色以红、白居多,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红色中又分深、浅两种,浅红或粉红的则被人们称为“天使面”或“孩儿面”。红珊瑚的珊瑚虫石灰质骨骼是白色的,长大后从外皮渐渐红起来,变成红色、粉红色,其中心仍显白色,所以红珊瑚是有白心或白梢的。

48F金嵌宝石葫芦式盒

重742.5克。

这是一个式样简单的首饰盒,但是制作工艺十分繁复,盒用九成金、累(léi)丝工艺制成,为葫芦形状,盒盖上面镶嵌玛瑙制作的大葫芦一只,大葫芦身上又嵌有青金石小葫芦以及枝叶,还有粉色碧玺葫芦、翠玉小葫芦各一只,并嵌有青金石、绿松石制作的枝叶、藤蔓。盒子内附有蓝宝石一块(其上有原石的色带),铜镀金小如意一个。外表的装饰为吸珠点焊工艺和洒金工艺,都已经失传。

葫芦藤蔓绵延,结实累累,籽粒繁多,故被视作象征和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葫芦蔓上结着数个葫芦的纹图即被称为“子孙万代”,葫芦又谐音“福禄”,有寓意福禄万代,喜福无边之意。

吸(吹)珠点焊工艺:先用累丝工艺编成花形与花心,然后用麦秸杆吸起小金珠并吹向已编好的花心处,同时用焊接的方法迅速点焊而成。

洒金工艺:把黄金的碎渣溶解在水银里面称为金水,将金水用小勺泼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呈现小金珠的形态。

49F田黄三连印清乾隆

方印边长2.5厘米,椭圆印长2.7厘米,宽2.3厘米。

田黄三连印章,是乾隆为太上皇时所制的私印,用一整块田黄石雕刻而成。

田黄石又称为帝王石,是福建寿山石的一种,属于叶蜡石,十分珍贵,是印章材料中的精品,只在寿山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出产,古代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现在田黄石越来越少,所以更加珍贵。30克即为成材,体积大的田黄石很少见,250克的就很珍贵了。

这块石料是很大的,刻成三条石链各连接一方印章,而三条石链又以一个较大圆环相连,所有石链都是没有接口的“活环链”。中间这枚椭圆形印章上刻“乐天”二字,左为正方形“乾隆宸翰”,右为正方形“惟精惟一”。在乾隆皇帝上千方私人印章中,田黄三连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深得乾隆以后各位皇帝的珍视。

1924年11月5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被驱逐出紫禁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故宫)时,将这一无价之宝悄悄的带出并且26年随身不离,直到1950年才将此印交出,后转归我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田黄石从颜色上可分为黄、白两色。黄色称为“田黄”,白色称为“田白”,以田黄为贵。白皮黄心儿的称“银裹金”黄皮白心儿的称“金裹银”。田黄、田白一般都含有石花,这种石花近似糠萝卜的萝卜芯形态,其中以遍体有糠萝卜纹者尤为珍贵。

“惟精惟一”、“乐天”皆出自儒家经典。惟精惟一出自〈伪古文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含义是“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让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F鼓励观众参观时与讲解内容互动的用词:

各位朋友,您现在观看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雅致和高贵的名字 ——珍宝,它们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在参观珍宝馆的时候,我们欢迎朋友们提出相关问题,通过交互式的参观,效果会更好一些。

(2) 

(点击接下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