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三室鬓边的奢华 ——帝后饰品

52件(组)

珍宝三室设立在皇极殿西庑北侧,

各位朋友,珍宝三室的主题是:鬓边的奢华 ——帝后饰品,帝后饰品是指皇帝、皇太后、皇后、嫔妃等所使用的的装饰品。在这里,您既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饰品,又能体会到封建社会皇宫生活的奢华。

墙上的两张像左边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右面是乾隆皇帝的皇后孝贤,两人的关系是公公与儿媳妇。

有人作过统计,在清朝如果皇后体重是100斤,当她大婚时所穿的服装、鞋帽、服饰、首饰等的总重量却有150斤,是她体重的1.5倍。

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清代在借鉴汉族官服形式的同时,以本民族服饰为基础,制定了官服制度。

清代宫廷的官服制度非常严格,比前代亦更加完备。这里我们按照习惯把这些饰品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后妃的头部装饰极其讲究,这也是她们最重要的装饰,并且是有别于一般女子的重要特征。清代女子以满头的珠宝翠玉为荣耀,后妃们更是“戴金翠之首饰,缀珠宝以耀躯”,以此衬托她们的高贵和典雅。

50F金嵌珠宝圆花饰(一对)清

直径7厘米

金嵌珠宝圆花饰是女子的头饰,晚清时满族女子头上戴一个特别大的大旗头(又称大拉翅),即云头髻,其左右各有一个金镶嵌珠宝圆花饰。

此花为圆形,金质底托上镶嵌珠宝。中心为一颗大块的祖母绿宝石,外围两圈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各15粒,宝石皆随形,最外是一圈珍珠共16粒,并且外围有可系缀的套环。

圆花中心及外围所选用的祖母绿宝石,号称“绿宝石之王”,它晶莹通透,碧如新柳,虽肉眼可见祖母绿宝石内部天然生成的裂纹,但丝毫不影响其本身的价值,相反,这些俗称“蝉翼”的绵绺纹等天然杂质,也是其他宝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它为鉴别祖母绿的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51F翠十八子手串

周长30厘米,珠径1.2厘米

手串由18颗翡翠珠组成,其间有粉色碧玺珠俩颗,上下两端穿珍珠,中间有六瓣式结牌,上嵌红宝石俩颗,钻石四颗,正中镶嵌东珠一颗。结牌下连碧玺坠角俩个。

18子手串是由佛教用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18子代表佛教的18个信念,使用时可以念一段佛经,过一颗珠子,念佛的人由此上升一个境界而得到快乐。接着再念一段佛经,又过一颗珠子。

翡翠摩氏硬度为7,碧玺摩氏硬度为7-7.5。

52F碧玺珠翠手串

周长30厘米,珠径1.3厘米。

手串由粉色碧玺珠18颗穿成,其间有翡翠珠俩颗,称为“佛头”,往下依次为珊瑚杵,翡翠盘肠背云(此造型外表有六个圆弧形,可以一笔画成,在佛教中有轮回的意思,盘肠是佛教七珍八宝中的八宝之一。中国联通公司的标识与它极为相象。),下连深绿色翡翠坠角俩个,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

因为我国的碧玺产量很少,所以清宫使用的碧玺原料主要由美国进口,后来因为清朝的财政拮据,基本不再进口碧玺,居然导致美国的相关工厂倒闭了。

53F伽楠香木嵌金珠寿字手镯(一对)清

直径7.4厘米

手镯用伽楠香木制成,里层为黄金质地,外面镶嵌由小金珠制成的团形寿字和长形寿字,一般是给老人祝寿使用。

伽楠香木即沉香,又称“奇南香”,是一种常绿乔木的名称,为著名薰香原料。据称其脂膏凝结成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是比较珍贵的木材,除用作香料以外,多用来制作家具装饰件及小型工艺品,还可以药用,夏天佩戴它可驱邪避秽。

54F银镶嵌珊瑚领约

周长46厘米,内径22厘米。

领约又称项圈,用于约束颈间衣领,为清代后妃礼服用品。我们可以参看墙上面皇后的画像,使用领约的目的是束紧肩部向外的服饰,否则服饰的两端就搭拉下去了。

领约为环形活口开合式。环共三节,活口处为银镀金,雕云蝠纹和双喜字、寿字;中节镶红珊瑚六块,外包银点翠云头纹和双喜字,喜字上嵌红宝石、碧玺。活口处系两条绦带,穿雕交龙和寿字的红珊瑚结,下有红珊瑚坠角,带上有喜字穿珠10组。这些喜字穿珠是用热针穿的孔。

55F金累(léi)丝香囊

长5.6厘米,宽5厘米。重37克。

香花囊为圆形,分为器与盖两部分,中部有开关,都是以细金丝镂空编制而成。

累(léi)丝是一种工艺,是利用金、银等金属良好的延展性,抽出细丝,通过盘曲、焊接等方式组成各种纹饰或造型,玲珑剔透,制作繁难。

花囊可以开合,既可盛放香料,也可以盛放鲜花等,香味从镂空的孔处溢出,是悬挂于腰带上或衣襟上的饰物,男女均可佩带。满族女子的服装不用腰带,香囊挂在斜襟上。外表面的金珠使用的是吸珠点焊工艺。

56F翡翠花蝶叶式佩

长4厘米,宽3.5厘米。

佩饰装饰物件历代都很受欢迎,双面雕刻的玉器为佩,单面雕刻的玉器为饰。

佩为椭圆形,翡翠两面雕成荷叶式样,正面雕有蝴蝶和海棠花叶,上系碧玺结珠。整佩叶脉雕刻生动细腻,栩栩如生。

57F翡翠竹节式佩

长6厘米,宽3厘米。

佩为长方形,以竹枝为边框,底部镂雕成山石,上有灵芝,佩中部镂雕出竹叶及竹枝。此佩翠色与竹的天然色泽浑然一体,设计精妙。

翠玉象征君子之德,而竹又与梅、兰、菊三者合称“四君子”,皇帝以此自我比喻为仁政之君。

58F金镂空嵌珠宝扁方

长34.6厘米,最宽4.5厘米。

扁方是做什么用的呢?扁方是用来固定头发的,是满族女子梳“两把头”最主要的用具,也就是把头发分成两把,然后缠绕在扁方上再加以固定,头发的后部梳成燕子尾部的形状。扁方相当于汉族女子发髻上的扁簪,扁方不仅起装饰作用,而且控制发髻使其不至于散落下来。

扁方长条形,以镂空錾刻的技法,在金质底托上镶嵌有粉色碧玺花和绿色翠玉的枝叶,边缘镶嵌珍珠100颗。端头在镂空花纹锦地上镶嵌碧玺与翡翠。

满族女子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用青色缎子制作,安放在头顶上,这时与真头发梳成头座的连接也是依靠扁方。

59F金錾花嵌珠宝扁方一对清

长31厘米,最宽4.3厘米。

长条形的扁方上,一面錾刻锦纹,两边缘錾刻五瓣花纹,扁方上镶嵌碧玺蝴蝶和翠玉枝叶。一端嵌翠玉蝙蝠,两头各镶嵌一颗珍珠。

端头有“粤东”、“新长兴”、“足金”等戳记。

60F翠扁方

长34.4厘米,宽3.1厘米。

扁方身细长,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并且两头雕作梅花式。整体光素,略有白斑,但不影响其翠色深碧艳丽之美。

61F白玉嵌宝石扁方

长31.5厘米,宽3.1厘米。

扁方白玉制成,表面光素无纹,两端粘嵌对称的花草。图案由鲜艳的宝石组成,有荷叶、荷花、青蛙以及花蕾等。玉质洁白,嵌石艳丽,为清代妇女所喜爱的头饰。

62F碧玺松鼠葡萄佩

长4.1厘米,宽3.7厘米,厚0.9厘米。

这块佩用碧玺雕刻,碧玺天然为外部浅粉色,中间深紫色,工匠利用其自然色,外面雕做两只粉色松鼠,长长的尾巴,首尾相接,中间雕出一串紫色的葡萄。背面雕有葡萄叶,其上部有孔,系丝线、米珠两组及翠珠一粒。

这块佩巧妙的利用了双色碧玺的天然色泽做成松鼠吃葡萄造型,构思巧妙,生动有趣。松鼠、葡萄寓意着长寿、子孙万代和睦相处。

63F桃红碧玺瓜形佩

长3.5厘米,宽4.5厘米,厚1.1厘米。

佩为瓜形,瓜身凸雕出叶和枝蔓,佩顶部穿孔系黄丝线,以翡翠为结,结两端有米珠两组。

瓜属蔓生植物,籽多,寓意“子孙万代”。

64F银镀金点翠串珍珠流苏(一对)清

针长20厘米,用了珍珠208粒,红宝石坠六个,珊瑚双喜字14个。

流苏为银杆,顶端为银镀金点翠云蝠纹饰,两端嵌红宝石。云蝠有孔穿环,与流苏相连。流苏由三串珍珠穿制而成,其间有银镀金点翠云蝠纹结牌,两端各嵌红宝石一块。每串珍珠为34颗,三串共计102颗。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喜字结珠,下有红宝石坠角。

流苏为清代后妃的首饰,俗称“挑子”,属于“步摇”一类。每逢宫中帝后大婚或吉庆节日,后妃头上都要佩戴流苏,佩戴它走路时发出的声音越小显示气质越高雅。

65F金镶珠碧玺桃蝠簪

长17.5厘米,最宽2厘米。

金簪一端长针状,一端双竖行小米珠之间镂空镶嵌蓝宝石俩颗,红宝石四颗,翠俩颗,珠俩颗,下面镶嵌碧玺蝙蝠俩只,上面在绿翠叶包裹下为俩个碧玺桃子,最上面是一只翡翠蝙蝠。

簪子,是后妃们头上的装饰品,清代妇女尤喜用发簪,大头簪,耳挖簪等等,种类繁多,做工精致。

66F银点翠嵌蓝宝石簪

长9.5厘米,宽2厘米。

簪柄为银镀金点翠莲花托三层,其中二层嵌珍珠一颗,再往上一层嵌蓝宝石一块。

此簪所嵌蓝宝石大而圆润,成色上佳,

67F金镶珠石松鼠簪

长13.5厘米,最宽1.5厘米。

簪细长针形,一端錾刻葡萄枝叶及果实,其上嵌红宝石一颗,珍珠两颗,镂空累丝一只小松鼠好像在吃葡萄,顶端镶嵌一块粉红色的碧玺,另一端的斜面上镶嵌红宝石一颗。

68F金嵌红宝石蜻蜓簪

长14.8厘米,宽5.4厘米,重15克。

簪用累(lěi)丝工艺制成蜻蜓形状,须端嵌珍珠俩颗,腹部、翅膀分别镶嵌红宝石共五颗,飘带等点翠,针为银针。

69F银镀金嵌宝石蝴蝶簪

长18厘米,宽4.5厘米。

簪为银质镀金,蝴蝶身体以银镀金累(lěi)丝为托,里面镶嵌红宝石一块,翅膀为金托点翠,上嵌红宝石及淡粉色碧玺各两块,蝴蝶两须端镶嵌珍珠。

累丝是一种工艺,利用金、银等金属良好的延展性,抽出细丝,通过盘曲、焊接等工序组成各种纹饰或者造型,玲珑剔透,制作繁难。

这支簪造型生动,工艺细腻,彩蝶似翩翩起舞,并且“蝶”与耄耋之年的“耋”同音,耄耋之年是指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耄指八十至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十至八十岁的年纪),所以这只蝴蝶簪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

70F金嵌珍珠耳珰(一对)清

高2.6厘米,宽2厘米。

半环形,开合处有弹簧衔接金钩。正面为双层盘肠结,上层镶嵌珍珠米珠,正中嵌大东珠一颗。

这对耳珰是江南苏州织造进贡给皇宫内的。

71F金镶珠翠耳珰(一对)清

长2.7厘米,宽0.6厘米。

耳坠翠玉质地,半圆型,一半绿色一半白色,绿白分明,绿色端有蜜蜂为装饰,蜜蜂的长须端各有珍珠一粒。

72F翠嵌宝石珍珠长耳坠(一对)清

长8.5厘米

耳坠为流苏式,以黄金作托,上嵌翡翠蝴蝶,背面有金针,用于穿耳,下坠珍珠一串,以翡翠为坠。

73F金镶东珠耳环(一对)清

宽2.3厘米。

耳环以金托为之,上面各镶三颗东珠,东珠光洁润泽,颗颗饱满,式样简约大方,是深受皇后宠爱之物。清朝规定耳环各镶三颗东珠的只有皇后可以佩带,妃嫔佩带的各镶一颗东珠。

清朝将产在满族龙兴之地 —— 东北松花江流域的珍珠称为“东珠”,视为珠宝饰物中品级最高者。凡是表面光泽呈半透明状,质地结实凝重,形状圆浑且颗粒较大有异彩者均被视为上品。

中国自汉代就有妇女戴耳环的记载,多用金、玉、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作。

74F明代万历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

高35.5厘米,径20厘米,重2.95公斤。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佩戴。据明朝永乐年间记载:当时规定皇后的凤冠为“九龙四凤冠”。凤冠的前面有三条龙,其余的六条龙分别在两侧的六个博鬓上,博鬓的一端插在凤冠后面的两个方孔内即可展开。

凤冠上的蓝色是点翠工艺,点翠工艺是指把翠鸟的羽毛粘贴在凤冠上而成,因为大量捕杀翠鸟用其羽毛作为装饰,以至于到明朝后期翠鸟已经绝迹了。整个凤冠用了珍珠上千颗。

北京昌平明朝十三陵的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墓。定陵凤冠为1956年出土,它的主人孝端皇后是明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四十二年皇后。

75F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通高30厘米。

圆冠式,青绒为地,缀朱纬,帽顶尖镶大东珠,每层有东珠各一颗,下面都是金累(lěi)丝凤凰,其上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凰七只,上面装饰漂亮的猫睛石各一颗,东珠各九颗,尾部装饰珍珠,后缀翟一,背饰猫睛石一颗,尾饰珍珠数个,并垂挂五行二就,中贯两面金丝“心”形嵌青金石,珍珠六结,青金石结,金累丝坠角,珊瑚坠角等。冠后护领,垂明黄条带二,中贯青金石结,金累丝帽,珊瑚坠角等。

清代皇太后、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帽体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却更多。

夏季的朝冠形制和装饰所用与冬季朝冠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

76F金累丝嵌珠宝五凤钿

高14厘米,长30厘米,宽23厘米,重671克。

钿子是皇后、嫔妃平时戴的便帽,钿以纸板为形,通身以点翠为饰。正中一排共缀五只金累(lěi)丝凤,称为钿头,上嵌珍珠,宝石,下排缀九凤,为银镀金制,每只凤的口内都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穿的流苏,又称钿口,相当于帽徽,是可以更换的。钿的后面也有几排流苏垂饰。

77F金累丝嵌珠九凤纹钿口

重47.5克

钿口是装饰在钿子这种便帽上的饰物,相当于帽子的帽徽,可以更换不同式样。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等。

这个钿口为长形,稍有弯弧度。金累丝九凤,凤头顶大珍珠各一颗,口衔珠滴共九串,分别由七颗珍珠串成并且中间坠有碧玺、珊瑚、青金石等各色料石及坠角。

78F金镶珠双龙纹钿口

长19.5厘米,宽5.5厘米,重69克。

钿口为长条椭圆形,用金累(lěi)丝作两条龙,中间装饰红宝石为火珠,称为双龙戏火珠。朵云边、火焰都是用的点翠工艺。

下面有十一挂珍珠,每挂上有珍珠七颗,红蓝宝石为坠角。

79F海水珍珠 (三颗)清

这三颗珍珠都是超大的异型海水珍珠,异型是指珍珠不是圆形而是随形。虹彩光泽,虹彩光泽是当自然光线照射它时,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连续光泽。

珍珠为贝类体内所产生,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一般为白色,使用久了容易变黄,故有“人老珠黄”的比喻。

海水珍珠大颗粒的比较多,但不如淡水珍珠圆。主要产于波斯湾和中国等地,我国海水珍珠主产于南海。

 

扳指又称玉韘,使用时套于右手拇指之上,防止拉弓时勒伤手,所以早期的扳指上有沟槽。

扳指在清代盛行,逐渐成为达官显贵的手上装饰物品。最初多用骨质或象牙雕制,清代原料多选用玉,翡翠或金银,有的还饰有纹饰和镌刻诗句。

80F翠镶金里扳指

径3.2厘米,高2.5厘米。扳指又称玉韘。

圆筒形,套有金里。上端口沿磨平,全身光素。这是清宫造办处为皇帝专门制做的,翠色纯净,光泽圆润,为翡翠的上品。

翠镶金是一门极难的工艺,在不借助任何粘合剂的情况下,要使金箍不从翠中脱出。在将金箍嵌入后,需要将金箍砸扁,使其包裹在金与翠相接处,而砸工极难,用力小,金边砸不出来;用力大,翠箍易碎,力度完全凭经验掌握,需恰到好处。

(3)

(点击接下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