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吕文科

                                                                         德馨

     昨日,朋友给我打电话:吕文科老师走了。我急忙打开当日人民日报,惊人的消息赫然登在第四版上。我与吕文科神交三十年的不了情全浮现在眼前,­­­­­­­……

    文革初的一天,WJ同学拿着一张歌片唱着走进来。“二十年前秋风凉,阿金出生在湘江旁。节奏唱得不太准,但还是立刻吸引了我,尤其是最后一句拖腔:“啊嗨,啊嗨,啊哈嗨­­­­­­­……”水兵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表达得非常之深。

    几天以后,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了吕文科本人演唱的大型歌舞《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全场。豪迈抒情至极的歌声使我着了迷。文革前,我已知道了吕文科唱《克拉玛依之歌》非常红,是个出色的男高音,而今听了他独具特色的拖腔,竟使我这个青年学生像喝了千年美酒一样,深深地陶醉了。

    从此以后,我密切地关注着他的每一首新歌。几乎都是吕远作词曲。我特别欣赏电影《决裂》插曲《共大花开分外红》的第四句“三大革命……”“三大”两字;纪念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的歌“长江水呀水流长”中第二个水字;“彩灯,把蓝色的大海照亮”中的“照亮”两字;“祖国山河”歌中“五湖四海升起万道霞光”中的霞字。字字珠玑,真是“如听仙乐耳暂明”。吕远作曲,吕文科唱,珠联璧合,妙不可言。从此,我们这批小青年成了吕文科的忠实歌迷,热忱绝不亚于二、三十年后的追星族。

    CXC同学的小邻居叫BH,不是我们男八中的同学,但他家有钢琴,我们曾聚首在他家,用钢琴校音试唱水兵阿金的最高音C1,我们轮流和着前奏:“毛主席呀毛主席,就要到咱舰上来。毛主席呀毛主席,就要到咱舰上来”。歌者立刻试着接唱最高的一句独唱:


也没有专业指导,也不怕把我们的小嗓子唱破了,完全是自得其乐!我们能把全谱从头背唱到尾,场景像现在的音乐沙龙一样。

    这个歌舞是海政文工团为1953223日毛主席视察〈洛阳舰〉而作,那时时兴每年纪念。为此,为听吕文科这一口,每年这一天,我都守在收音机旁,还真猜对了好几年。

    68年我进了工厂,同学们也流落到五湖四海,渐渐失去了联系。我对吕文科的歌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后来支援三线,72年参加陕西省机械局质量设备检查团,走遍了八百里秦川。这天检查到咸阳一家大厂。厂革委会照例是八个大菜招待我们。上菜不久,吕远作曲的前奏隐约传来,我立即离席而去,在厂广播站的大喇叭下伫足静听。回到小餐厅,已经是残汤剩羹了。别人问我去向,我一笑了之,心里非常满足。

    文革结束了。78年我陪爱人回京生小孩,听姐姐说,要到在海政住的同事小G家,我欣然随她前往。刚到那里,就恳请小贡的夫君WDC带我到吕文科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从小崇拜的偶像。他同我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他说爱人在五七连工作,女儿也颇爱唱歌。我问吕老师,您还能唱多久?他自信地说还能唱十年。一周后,我在公安部礼堂又听了他的歌,嗓音已经逊于他的巅峰年代。我真心希望他艺术青春永驻。

    从那以后竟是十七年过去了。世事沧桑,听他的歌少了,工作太忙了,随着步入中年,我怀旧之心与日俱增。想他,想听他的歌,想见他,想对他倾诉对他独特音色的理解和欣赏。听说他下海了,他还能唱吗?

    能唱!某天夜里,我竟然听到他在唱“八角楼的灯光”。这是<井岗山的道路>中压轴的一首.这几年我多次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音乐学院的关系,打听能否找到这些老歌的录音带,都没有下落。面对这意外的惊喜,我竟不知先打开电视找好,还是先打开收音机找好,又怕是谁家放的老唱片,或许应赶快跑出去看看是谁家传出的歌声,以便于去登门打听?最后从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中找到了。他站在农村的场院上,与其他艺术家一起为老区人民献艺。虽青春不在,然音质犹存。显然,在改革开放后又焕发了艺术的青春。最高音虽被迫删减了一度,仍引起了我深存已久的共鸣!

    95年夏季的一个晚上,我得知吕文科演唱吕远歌曲磁带首发式将于次日上午在西单音像大世界举行,我深深地为吕老师高兴,以致夜不能寐。早早起床,一气呵成一篇回忆小文,十点赶到首发式现场,与数百名歌迷排队购带,并请二位吕老师在底稿扉页签字。人群中多数是中老年人,迟迟谁也不肯离去。时而有谁回忆了一句当年的老歌,吕老师会高兴地同大家和几句,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我插空郑重地送给吕老师一只金笔作纪念,谁想他晚上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致谢。

    吕文科老师刚67岁就匆匆走了,令人痛惜扼腕。他为为矿工,为建筑工人,为海军战士,为全国人民歌唱了一生,此文实在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惜别之情。

    愿万千吕文科的歌迷情同我心。

 

                                                           

                                          1997.11.25